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Scopus收录期刊

›› 2017, Vol. 2 ›› Issue (3): 364-376.

• 石油工程 • 上一篇    下一篇

2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气水两相微观渗流机理可视化实验研究

王璐,杨胜来,刘义成,王云鹏,孟展,韩伟,钱坤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41
  • 发布日期:2017-03-01

Visu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as-water two phase micro seepage mechanisms in fracture-cavity carbonate reservoirs

WANG Lu,YANG Shenglai,LIU Yicheng,WANG Yunpeng,MENG Zhan,HAN Wei,QIAN Kun   

  • Published:2017-03-01

摘要: 四川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多属于有水气藏,气水两相渗流机理复杂.目前气水两相微观渗流可视化模型多是基于理想孔隙结构或铸体薄片图像制作,无法还原储层中真实孔、缝、洞分布,且机理研究多集中于孔隙型和裂缝型储层,缺少对孔洞型和缝洞型储层的认识.通过将岩心CT扫描与激光刻蚀技术结合,以四川盆地震旦系储层中裂缝型、孔洞型和缝洞型碳酸盐岩岩心CT扫描结果为模板,设计并研制了3类岩心的可视化模型,据此研究了气水两相微观渗流机理及封闭气、残余水形成机理,通过ImageJ灰度分析法实现了气水分布的定量表征.研究结果表明:3类模型水驱气和气驱水过程中的渗流规律各不相同;绕流、卡断、盲端和角隅处形成的封闭气普遍存在于3类模型中,此外还在"H型"孔道处、"哑铃型"通道处和微裂缝缝网处形成特殊封闭气;孔道、裂缝壁面上的束缚水膜,溶洞中部的圆润水团,狭窄喉道处的卡断水柱和狭长孔道处的滞留水柱是残余水的主要形式;裂缝型模型水窜最严重,无水采收期最短,采出程度最低,而孔洞型模型水驱前缘推进均匀,无水采收期最长,采出程度也最高.该研究实现了对缝洞型碳酸盐岩不同类型储层气水两相微观渗流规律的精准刻画,为类似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缝洞型碳酸盐岩, 气水两相渗流, 可视化, 封闭气, 残余水, 灰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