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Scopus收录期刊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
  

  • 全选
    |
    石油地质
  • 朱毅秀;杨程宇;王欢
    . 2017, 2(3): 327-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合利用测井、地震、岩心描述与分析化验等多种资料,研究了牛心坨潜山太古界变质岩储层岩性特征与空间展布规律、岩性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新型的基岩内幕油气成藏理论.工区变质岩岩性复杂、共分为三大类十五种,主要为花岗片麻岩、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混合花岗岩、混合片麻岩、混合岩、碎裂岩与碎斑岩;对比显示本区变质岩古潜山带地层在垂向上从下至上大致可分为混合花岗岩带、混合花岗岩与混合岩带、片麻岩与角闪岩带、风化壳破碎带4个岩性组合带;变质岩在垂向上分为多个岩性段,由下向上为混合花岗岩—混合花岗岩与混合片麻岩—花岗(钾长)片麻岩—片麻岩与角闪岩—碎裂岩、片麻岩与风化壳,平面上呈现分区性.变质岩内幕层序为非均匀、非块状的,变质岩体为非块状体.构造作用、岩石类型和矿物种类对变质岩裂缝型储层起决定作用.
  • 曾联波;赵向原;朱圣举;赵继勇
    . 2017, 2(3): 336-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低渗透砂岩油藏为例,研究了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注水诱导裂缝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探讨了注水诱导裂缝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调整的影响.注水诱导裂缝是指低渗透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注水压力过高形成的以水井为中心的高渗透性开启大裂缝.注水诱导裂缝主要表现为张裂缝,其规模大,延伸长,一般沿着主渗流裂缝方向或现今地应力方向延伸和扩展,并随着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注水诱导裂缝不断地扩展和生长.注水诱导裂缝的渗透率高,沿诱导裂缝方向容易造成油井的快速水窜和水淹.注水诱导裂缝通常有3种形成机制,其中由于注水压力超过天然裂缝开启压力,导致天然裂缝张开、扩展和延伸,形成开启的大裂缝是研究区裂缝的主要成因机理.注水诱导裂缝形成以后,彻底改变了低渗透油藏的渗流场和压力场,影响低渗透油藏的注水开发效果,同时给低渗透油藏的中高含水期注水开发及其调整带来一系列更深层次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 石油地球物理
  • 秦喜林;李向阳;陈双全;孙绍寒;李宗杰;刘军
    . 2017, 2(3): 344-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顺南地区碳酸盐岩储层作为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块,对其进行流体检测是提高效益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文结合多尺度裂缝岩石物理模型和频变AVO反演方法建立了一套流体检测的技术流程.首先,基于研究区钻井、测井和地质资料,建立Chapman等效模型来模拟顺南地区裂缝型储层,并使用反射率法正演模拟储层在饱和油气水不同类型流体时的地震响应特征;其次,开展不同流体类型储层的地震属性敏感性分析,确定地震频散属性对流体较为敏感;最后,针对顺南地区三维地震资料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基于岩石物理模型和频变AVO反演进行流体检测的技术流程,并进行实际应用.经流体检测结果与实钻井验证,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技术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为进行此类型油气藏的流体检测提供了方法技术.
  • 林伯韬;史璨;于光哲;金衍
    . 2017, 2(3): 355-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城陆相稠油油藏原油黏度高,通常采取挤液预处理储层改造结合SAGD方式开采.为了理解注入液和冷凝液在油藏中的运移规律,需要掌握该油砂的亲水和润湿机理.本文选取风城油砂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环境扫描电镜、接触角和核磁共振系列实验,研究处于不同压差和酸碱度环境下的样品的亲水性与润湿性.研究发现风城油砂发育疏松结构,沥青作为砂粒彼此间的胶结物存在而不呈现"油包砂"的结构形式;风城油砂倾向于亲水,饱和盐水在岩心中以水膜和孔隙水两种形式存在;增大饱和压差或饱和盐水的酸碱度均会造成水膜变厚和孔隙水体积增加.综合分析可知,风城油砂亲水且水润湿,加大注入压差可更高效地将汽液注入地层,且添加化学用剂不会损害储层的可注性.
  • 石油工程
  • 王璐;杨胜来;刘义成;王云鹏;孟展;韩伟;钱坤
    . 2017, 2(3): 364-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多属于有水气藏,气水两相渗流机理复杂.目前气水两相微观渗流可视化模型多是基于理想孔隙结构或铸体薄片图像制作,无法还原储层中真实孔、缝、洞分布,且机理研究多集中于孔隙型和裂缝型储层,缺少对孔洞型和缝洞型储层的认识.通过将岩心CT扫描与激光刻蚀技术结合,以四川盆地震旦系储层中裂缝型、孔洞型和缝洞型碳酸盐岩岩心CT扫描结果为模板,设计并研制了3类岩心的可视化模型,据此研究了气水两相微观渗流机理及封闭气、残余水形成机理,通过ImageJ灰度分析法实现了气水分布的定量表征.研究结果表明:3类模型水驱气和气驱水过程中的渗流规律各不相同;绕流、卡断、盲端和角隅处形成的封闭气普遍存在于3类模型中,此外还在"H型"孔道处、"哑铃型"通道处和微裂缝缝网处形成特殊封闭气;孔道、裂缝壁面上的束缚水膜,溶洞中部的圆润水团,狭窄喉道处的卡断水柱和狭长孔道处的滞留水柱是残余水的主要形式;裂缝型模型水窜最严重,无水采收期最短,采出程度最低,而孔洞型模型水驱前缘推进均匀,无水采收期最长,采出程度也最高.该研究实现了对缝洞型碳酸盐岩不同类型储层气水两相微观渗流规律的精准刻画,为类似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孙逢瑞;姚约东;李相方;李骏;李贺;孙政
    . 2017, 2(3): 377-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同心双管注饱和蒸汽不同,同心双管注过热型多元热流体过程中,无接箍油管与环形空间之间的热量交换可引起流体温度迅速变化.在充分考虑同心双管井筒内部热量传递的基础上,利用能量和动量守恒方程,结合海水扰流的井筒外传热模型,建立了海上同心双管注过热型多元热流体井筒传热模型.利用有限差分和迭代方法计算得到了无接箍油管和环形空间内过热型多元热流体的流动典型曲线,现场数据验证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实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不同注汽参数下同心双管井筒中热物性参数的分布预测,并可对海上SAGD及多元热流体吞吐的注汽参数进行优化;无接箍油管与环形空间的较小温差即可导致大量热能流动,引起温度和过热度迅速变化;海水流动对井筒热损失有显著影响;随着非凝结气质量分数增加,井筒内温度和过热度均下降.
  • 苏伟;侯吉瑞;郑泽宇;赵腾;席园园
    . 2017, 2(3): 390-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设计并制作了满足相似性条件的二维可视化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水驱后剩余油类型、分布规律及注氮气启动剩余油规律,分析了注气速度、注气方式(恒速注气、水气交替、间歇注气和脉冲注气)和注入井别共3类因素对氮气启动剩余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缝洞型油藏水驱后剩余油类型可分为4大类:阁楼油、未波及区域剩余油、绕流油和油膜.注入的氮气由于重力分异作用能最大限度地替换出阁楼油,大大提高最终采出程度.注入方式、注入井别和注入速度等因素对气驱效果也有明显影响.不稳定注气比常规恒流速注气驱油效果好,水气交替效果尤其显著;高注低采的驱油效果明显好于低注高采;同时,合理适中的注气速度有助于提高采收率.
  • 石油机械
  • 赵弘;吴婷婷;徐泉;赵毅鑫
    . 2017, 2(3): 399-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3D打印被誉为工业制造2025的一项关键技术,已在高强度钢材、高温合金、塑料橡胶上取得不同程度的工业化应用,也是当前发展热点.然而,3D打印在石油岩芯领域仍然存在较多技术难点,例如岩芯的高获得成本及较低的重复一致性等均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首次尝试从3D打印材料组合出发,通过类材料的方法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几种常用类岩石类材料及页岩粉的性质分析,成功选择出了一种适用于3D打印的岩芯材料组合.结合响应面法进一步分析了不同配比对类岩石类材料渗透率、孔隙度和凝结时间的影响.最后结合中心组合设计(CCD)对模型进行优化,成功得到最佳的配方配比方案,并与真实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拟合效果较好.
  • 宋尚飞;洪炳沅;史博会;吴海浩;康琦;王智;宫敬
    . 2017, 2(3): 413-4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石油行业不断向海洋发展,水下油气生产工艺也随之诞生,传统的技术手段面临诸多新的问题.虚拟计量系统已经逐步在国内外的海上油气田生产系统中开始应用.该技术利用油气田的常规基础工艺参数以及从生产控制系统获取的实时仪表数据,通过多种模型实时计算出单井油气水各相的流量.本文主要研究人工神经网络在虚拟计量方面的应用.由于目前常用的井筒模型不能适应产量的瞬时变化,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测产量,本文引入具有高度非线性预测能力的误差反向传播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人工调试后的井筒模型结果作为数据样本库,模拟各种影响因素与天然气井产量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天然气井产量计算模型.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计算结果与现场物理流量计测量值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3.33%,超过80%的数据点相对误差处于±5%内,预测精度较高.综合分析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要,且该模型结构简单,不拘泥于具体的形式,计算量少.
  • 石油化学
  • 黄亮;宁正福;王庆;秦慧博;叶洪涛;张文通;李钟原;孙一丹
    . 2017, 2(3): 422-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H4和CO2在不同湿度页岩干酪根中的吸附行为对页岩CO2埋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构建和优化干燥的干酪根模型,采用巨正则蒙托卡罗(GCMC)方法构建不同湿度含量的干酪根模型,并模拟CH4、CO2单组分及其混合气体在干酪根模型中的吸附行为.通过分析湿度对CH4和CO2吸附量、等量吸附热和吸附选择性的影响,对页岩CO2埋存提高气体采收率的潜在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①水分子在高湿度下易形成笼形团簇结构,恶化CO2置换CH4的效果;②页岩CO2埋存提高CH4采收率在低储层压力条件下开发效果更好;③CO2置换CH4的效果在低湿度下随湿度含量增加而得到改善,对于干酪根成熟度较高的页岩储层,可考虑在气藏开发后期注入CO2和一定水蒸气含量的混合物.
  • 石油经济
  • 曹峰;郭肖月;姜洪殿;郦白珂;孙仁金
    . 2017, 2(3): 431-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炼油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2016年中国新增炼油能力2110万t.然而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炼油工业进入油价低迷、油品需求增长缓慢、炼油产业产能过剩阶段,中国炼油企业必须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以使其健康发展.本文运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确定了地方炼油企业生命周期的边界,划分了生命周期阶段,分析了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内外部成本构成,进而构建了一套地方炼油企业生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并以山东某地方炼油企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识别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引入绿色因子,评价关键因素变化对实证企业生命周期成本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结果,结合地方炼油企业实际,从内部成本控制和外部成本管理两方面得到了一系列降低内外部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启示与建议.